博翔科技為專業機械設備歐規/台灣TS標章/美規及半導體設備SEMI S2輔導顧問公司

從事設備安全檢測驗證的輔導機構,擁有經驗豐富的機械安全輔導工程師,並與多家國內外知名驗證公司合作。

服務範圍包含各項產業機械、工業電控系統、鞋廠自動化設備、半導體設備及光電廠設備…等產品。

透過我們的服務,協助客戶滿足各國安規的需求,進而提升產品的安全性及競爭力,將產品行銷至國際。

博翔科技有限公司在各大經濟體系的安全認證規範已擁有了十餘年的經驗與經歷,瞭解著安全技術與設計在認證過程的困難點

藉此Protect & Safe 秉著提供更方便更完善的認證與產品給您,

並提供CE認證、TS認證、MD認證、LVD認證、EMC認證、UL認證、NRTL認證、SEMI認證、CB認證、PSE認證、CCC認證、ASME認證、CNS認證、NFPA認證、510K認證等服務,邀請您一起邁向世界的安全技術頂端

博翔團隊核心成員出身法人中心,相較國內其他安全檢測驗證同業,博翔的強項在於成員經驗豐富,輔導過相當多的成功案例,及能為客戶提供從產品查驗、測試、驗貨與取得國外安全認證的一條龍式全方位解決方案

甚至該公司已自行開發出安全護罩、安全模組多項安全元件,期能協助客戶在兼顧「品質、安全、交期與成本」等考量下,提升其產品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並且擁有最完善的設備整改服務,以符合國際標準,保證出口!

可採用標準: 2006/42/EC, EN ISO 10218-1, EN ISO 10218-2, EN ISO 11161-1, EN ISO 12100, EN ISO 13849-1, EN 12622, EN 60204-1, EN ISO 13857, EN ISO 13855, EN ISO 13851,SEMI S2, SEMI S10, SEMI S8, SEMI S22, SEMI S14, SEMI S17, SEMI S28, SEMI S26等

請立即點擊上方圖片了解更多細節吧!

RFRTGE1515VRFEVE15EVEF

 

內容簡介

  沒有壞孩子,只有氣餒的孩子

  衝撞、破壞、攻擊、嗆聲、對立、翻桌、跳樓、拒學、偷竊、說謊……

  這些是氣餒的孩子保護其優越感的行為模式。生命的動力是從自卑到優越,孩子不會不經掙扎便豎起白旗,他們會握緊武器奮力維護其優越目標。直接管教行為,徒增其掙扎的強度,無法讓他們改變行為。輔導者必須傾聽他們的人生故事,了解其獨特的生命風格,輔導歷程的每一步都不能偏離鼓勵之道,孩子才能放下手中武器,邁向勇氣之路。

  本書是古典阿德勒學派深層心理治療師曾端真教授,以阿德勒學派的人性觀為經,以傾聽生命故事為緯,提出個案概念化的藍圖,並以16個案例說明如何結合概念化與實務操作,超越表象的次級問題,去探索案主的原級問題。這些案例看似有共同的行為樣貌,實則各自有著獨特的行為目的。個案解析主要在推測案主從補償自卑感與追求優越感的獨特軸線,策略聚焦在引導案主看見自己的優勢,開發其社會情懷,以鼓勵為其勇氣賦能。

  作者本著社會情懷的精神,謹守「用他的眼睛去看、用他的耳朵去聽、用他的心去感受」之原則,以鼓勵之道來了解和幫助孩子。本書結合理論與實務,是從事兒童、青少年教育、輔導與心理諮商工作者的職前訓練、専業進修或實務督導的上好參考讀本。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曾端真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諮商心理師高考及格,曾任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及副校長。近三十年來,講授諮商相關課程、擔任督導、從事個別諮商和團體諮商,累積深厚的學理和實務經驗。

  鑽研古典阿德勒學派歷二十餘年,師事Henry Stein(西北華盛頓阿德勒中心主任),為亞洲首位獲得「古典阿德勒學派深層治療師」證照(Certification in Classical Adlerian Depth Psychotherapy, CADP)的心理治療師,迄今仍持續和Stein討論個案。

  專長於阿德勒學派心理治療、家庭諮商、親職教育。著有《傾聽生命故事與敘說的療癒力》、《教出有勇氣與行動力的孩子》、《兒童行為的評估與輔導》、《親職教育模式與方案》、《婚姻與家族治療》、《現實治療理論與實施》等。目前從事教學、心理師培訓和督導,以及推廣阿德勒學派班級經營和親職教育。
 

目錄

推薦序一  學習諮商與心理治療應該達到的境界  劉焜輝
推薦序二  從症狀看到修復改變的契機   楊瑞珠
推薦序三  從看見故事到生命轉化   趙家琛
自序  故事、鼓勵、勇氣――阿德勒學派情緣
導讀
理論篇

第一章   個案概念化概論
個案概念化的意義
個案概念化的內涵

第二章   阿德勒學派個案概念化
阿德勒學派人性觀概述
了解行為的目的與意義
蒐集資料、解析與策略
治療策略:生命風格的解構與重構
口吃案例解析
實務篇

第三章   輔導策略
運用正向與優勢資料
晤談法
兒童晤談實例
情緒健康歷程策略
憤怒管理學習團體

第四章  家長會談
家長會談的基本理念
家長會談案例
基本親職知識與能力

第五章  安置機構中的孩子
求生存的生命故事
案例解析
輔導方向與策略

案例篇
前言
案例1  衝撞、破壞、吐口水:情緒壓力鍋裡的男孩
案例2  衝動、暴力、打滾、哭鬧:高舉退化武器的孩子
案例3  暴衝、攻擊、撞牆、打滾:恐懼被嘲笑的孩子
案例4  嗆聲、吼叫、摔東西、翻桌:情緒被燙傷的小孩   
案例5  跳樓、穢言、威嚇、攻擊:裹著暴力外衣的脆弱男孩
案例6  發脾氣、打人、攻擊:主流文化下的邊緣人
案例7  衝突、激動、猛力踢打:掩飾失寵焦慮的男孩
案例8  衝動、衝突:歷經多重關係失落的男孩
案例9  暴衝、推打、威脅要跳樓:編織大王夢的男孩
案例10  目睹家暴:親職化的男孩
案例11  頭痛、拒學:躲在母親懷抱的女孩
案例12  拔髮、拒學:深藏關係焦慮的女孩
案例13  偷竊、說謊:裹著破舊自我意象的女孩
案例14  曠課、蹺家:頂著「壞孩子」帽子的男孩
案例15  割腕、跳樓:恐懼「羞恥烙印」的女孩
案例16  對立違抗:沒有人可以管得了我

 
 

自序

故事、鼓勵、勇氣――阿德勒學派情緣

                     
  每個心理治療學派的理論,總能聞得創始人的人格特質與人生經驗的風味。我們這些後學者鍾情哪個學派,似乎也反映出個人的成長經驗和人格特質。
  阿德勒說「故事即人生」,深深吸引著我這個喜歡看故事、聽故事、讀故事的人。

  提起我的「故事人生」,不勝枚舉。我生長在充滿故事的家庭文化裡。小時候,到祖父母的房間搜尋抽屜裡的故事,是我很享受的時光,抽屜裡滿滿都是清朝年間的錢幣,記得最古老的是康熙時期的。也記得把玩祖母的刺繡冠巾、繡花鞋等,聽聽祖母未出閣前關在閨房繪圖與刺繡的故事。也喜歡翻閱古老的黑白相片,對著曾曾祖母和曾祖母的相片,遐想她們的人生。我腦海裡最常有的疑惑或好奇,是她們如何過日子?我也很喜歡問祖母和母親,二戰時期,她們躲空襲,以及戰時如何生活的故事。      

  祖母喜歡聽收音機裡播放的歌仔戲,祖父喜歡聽講古,我也都跟著聽得津津有味。節慶時,村裡搭戲棚,是我最興奮的事。戲棚下,我總是那個不缺席的忠實觀眾。至今,路過哪兒拜拜、唱戲,我也會駐足欣賞片刻。

  母親有五個姊妹,小時候和母親回娘家,喜歡跟在母親身邊,好奇地聽她和阿姨們的嘰嘰喳喳。回祖母家,喜歡聽一群婆婆媽媽聚在水井邊東家長西家短。高中時,假日喜歡跟著表姊們到小河邊,擠在眾洗衣婦裡,一邊洗衣服,一邊聽她們高談家務事和惱人的婆媳問題。

  讀小學時,超級喜歡看故事書,上課時常常偷偷地看。我猜那時老師有看到,但是對我很寬容。下課時,更迫不及待地站到布告欄前讀《國語日報》上的故事連載。初中時期,假日寫功課,我都邊寫邊聽收音機的廣播劇,很佩服我的父母從沒有禁止我這個「不良習慣」。暑假,夏日炎炎,每天我都搬張藤椅坐在樹下,一邊避暑,一邊看報章雜誌上的小說連載和人物故事。

  早年回憶是幼年經驗中的單一獨特事件,是一種有如影音重現般的故事。不論是在意識中或潛意識裡,早年故事是人生的引導,提醒人如何追求優越目標,如何補償自卑感。早年回憶裡也有著人生的預備。

  史丹博士(Henry Stein)是古典阿德勒學派的大師,致力於彙整古典阿德勒學派心理治療典籍,以傳諸後世。古典不是指其古老,而是因為阿德勒心理學的原典具有永恆傳世的價值。

  我跟著史丹博士學習時,進行我的早年回憶分析,其中一則故事是:
    
  我阿嬤是纏足時代的女性,我的畫面是這樣的:有一天吃過午飯,阿嬤坐在玄關,我蹲在阿嬤腳前。那時候我大概五歲,還沒上小學。我蹲下來幫阿嬤穿鞋,那雙腳好小,阿嬤的小鞋要訂做,是黑色絨布的皮鞋。接著的畫面是跟阿嬤手牽手去戲院看歌仔戲。以前的戲院只有狹長、窄窄的板凳,沒有靠背的椅子。當時我個子矮,所以站在阿嬤旁邊,專注地看著台上的人敲鑼打鼓,我等待著戲上演。

  故事裡有很多寓意。故事中裹小腳是鮮明的畫面,小腳是對女孩行動的限制,也是不人道的限制。為什麼我記得那個畫面?我會喚起這個故事,必然與我現在關注的議題有關,或說我被阿德勒洗腦了,「每個人可以有不同的作為」,任何人都不應該被束縛、被綑綁,應該鬆開纏腳布,邁步行走人生。這正是我現在所關注的:幫助案主鬆開過往生命經驗的綑綁。

  關於看戲的隱喻,史丹博士說:「妳是諮商師,好像在看、在聽案主的故事,戲劇是把人生故事濃縮在舞台上。」陪阿嬤的經驗很多,但是我選擇的早年故事是看戲。史丹博士幽默地告訴我,舞台上的戲曲即是人生的寫照,我自幼即「訓練自己」,也「準備自己」未來從事諮商師的工作。

  陪祖母看戲的早年回憶畫面裡,我是蹲著的,幫阿嬤穿鞋,陪阿嬤看戲,是在暗示與提醒我必須謙虛地陪伴案主,了解案主如何「走」其人生的路。
  阿德勒學派心理治療的神髓在於「聽懂故事」,從案主的故事來了解其行為或症狀的目的。看懂或聽懂行為的隱喻,才能了解案主這個人。
  如何才能聽懂故事?

  阿德勒說詩人最懂人性,也最能用詩句來描寫人生與人性。阿德勒本身即是一位具有詩意的人。他曾從紐約下榻的飯店望向窗外,看著紅綠燈規律的燈號和穿梭的人群與汽車,有感而發地說:「這就是大城市裡的詩意。」

  我喜歡引用十九世紀英國名詩人克里斯蒂娜•羅塞蒂(Christina Georgina Rossetti)的一首詩來教學生明白什麼是隱喻。
  誰見過風?
  你我都沒見過;
  當樹葉搖曳,
  風正吹拂。
   
  心理治療的首要之務是掌握人格的核心,才能理解次要的表達,並正確地加以評估。「樹葉搖曳」有如人的表象行為,「風正吹拂」則是我們所要了解的人格核心。偏差行為或適應不良症狀是行為的表象,我們必須能了解這個行為表象所隱喻的意義,才能給予適切的協助。

  生命的動力來自克服自卑,追求優越,也因為這個動力促進了人類的文明。生命是有力量的,在面對阻礙的時候,會設法克服,生命不會不經掙扎便高舉白旗。每個孩子的行為都在訴說其如何奮力克服自卑感和追求優越的故事。

  書中的孩子們有著怎樣的故事?

  他們的成長歷程幾乎都背負長期而且過重的自卑感,他們是氣餒的孩子,不是壞孩子。這些孩子處於不安、焦慮或被傷害的恐懼中,有如強敵環伺。當他們越感到恐懼,排除恐懼的動力便越強烈。他們會創造出各種打敗敵人的方法,來維護自己的優越感。校園中孩子的偏差行為,都是為了補償自卑感的痛苦所創造出來的自我保護武器。這種補償自卑感的歷程是潛意識的,孩子自己並不知道。當我們說他們故意為惡,只是看到他們行為的表象,實則其內心被自卑情結的痛苦所盤據。

  本書運用阿德勒的人性觀,做為了解孩子行為意義的理論基礎,並且在此人性觀的概念下,描繪每位案主的生命故事。我們面對的不是案主的「偏差行為」,而是去看見孩子的故事,透視孩子的生命歷程。我們要在心裡自問:如果我穿著他的鞋去走他的人生,去經歷這個孩子的生命故事,我會做什麼?

  我們需要用他的眼睛去看、用他的耳朵去聽、用他的心去感受其生命故事,並且用鼓勵陪伴,孩子才能邁向勇氣之路。

推薦序一

學習諮商與心理治療應該達到的境界

劉焜輝


  自從「心理師法」通過之後,培養臨床心理師與諮商心理師的系所成為熱門科系,幾年下來取得「心理師」資格的人數相當可觀,然而,其就業的單位、工作的內容是否符合心理師――尤其是諮商心理師的專長,心理師出了社會之後,是否能勝任其專業,卻很少有人去檢討。本書副題「阿德勒學派案例解析與策略」,提醒心理師精益求精的重要。

  諮商與心理治療的派別甚多,目前我國相關系所所開的諮商派別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對於所學諮商派別能充分理解,加以利用,應該能勝任心理師的工作。就像醫師執業之後,面對患者的疾病可以診斷、治療,心理師面對當事人的問題,也應該能夠做正確的診斷與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英國為了要把諮商納入公保,規定博士論文指導教授同時也是該研究生的諮商督導,取得博士學位也同時是具有實力的臨床心理師,其制度的完整令人佩服。日本為了提升臨床心理師的專業能力,限制具有足夠的專業師資、教學設備、實習制度、督導制度的畢業生才能參加國家考試,取得資格。相比之下,我國諮商心理師教育單位的師資、設備、實習、督導不夠嚴謹,所造成的問題很難估計。

  本書作者曾端真教授治學嚴謹,對於阿德勒學派所下功力之深,國內無人能出其右。本書闡明阿德勒學派處理案例的程序,並附有十六個案例,提示了學習諮商與心理治療應該達到的境界。如果讀者是心理師,應該在工作崗位上依據這些提示做阿德勒學派個案研究報告,不是摘要,而是完整的報告,就如同羅吉斯在《諮商與心理治療》一書提出的「布來安八次諮商的完整記錄」,對於諮商歷程及當事人的變化有完整的記錄。學習諮商應該達到這個境界,從這個觀點看來,本書在我國當前訓練心理師的專業知能上有啟發作用,彌足珍貴。

  筆者渴望本書的付梓能引起大家對於阿德勒學派更深入的了解,並且能開創國內諮商教育的新紀元。
  (本文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講座教授)
 
2018年7月19日

推薦序二

從症狀看到修復改變的契機

楊瑞珠


  個案概念化是諮商或心理治療工作最具挑戰性的一個任務。從阿德勒心理學角度來看,要了解一個個案的認知、情緖和行為,基本上需要從一個人的出生序、家庭氣氛、私有邏輯、生命任務和社會隸屬感來評估其生命風格。評估的技術常包括早期回憶和家庭星座,目的在助人者能不具成見地、不論斷地以整體觀的方式,看到個案如何以自己的獨特信念評價自己和他人,並以其生命觀在人我關係中發展其生活策略。

  作者曾端真教授多年來從事兒童與青少年諮商訓練和督導,鑽研古典阿德勒心理學有成,在本書中為讀者首先釋義個案概念化的內涵、元素、脈絡和解析,再呈現與個案晤談、與家長會談的歷程和重點,並提出十六個困難的案例做為個案概念化的最真實的闡示。本書是阿德勒心理學用在兒童與青少年心理諮商具體化的導引,是用在助人工作者職前訓練、實務督導或專業進修的上好參考讀本。

  個案的症狀所反映的即是他╱她面對生命任務時所採取的態度,症狀其實是一個人由其生命風格主導,在選取自我關注或社會情懷的方向當下所採取的心理策略。症狀的目的不外乎在困境當下確保安全感、成為英雄、道德優越感、獲取注意力、操控他人、尋求報復、尋求刺激、爭寵,或隱藏失敗。阿德勒本人甚至專文解釋一個孩子如何「選擇」他╱她的症狀,下意識的目的在於達到其私心所認定的成功,認為症狀是一個人精心的創作。

  在阿德勒心理學理論架構中,人的失調症狀出自於當事人對自己有錯誤看法、氣餒、生命風格中社會情懷低落或從缺,或有錯置的行為目標。治療策略反對上個世紀的醫療病理型態以問題而非以人為中心。相對地,阿德勒心理治療強調人身心整體觀點,發展、成長以及在社會關係中的自我改變。筆者相信讀者藉由本書深入淺出之闡明,能為未成年的孩子找到以社會情懷為努力的方向,在諮商與治療的關係中贏得孩子的合作,引發孩子修復對自己的信念,建構自己的尊嚴和價值,共創一個導向成功的路徑。

  (本文作者為北美阿德勒心理學會代言人、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創會理事長)

推薦序三  

從看見故事到生命轉化

趙家琛


  收到曾端真教授大作《鼓勵孩子邁向勇氣之路――阿德勒學派案例解析與策略》的當天,我徹夜拜讀,欲罷不能。這是一本將阿德勒學派理論融入諮商實務操作的專書,全書從理論闡釋、實務示範,到案例解析,娓娓道來,一氣呵成。三百五十多頁的文字,深入淺出,專業與平實兼具,感人又饒富趣味。

  曾教授是國內知名的教育學者與諮商心理學家,雖久仰其名,初見其人卻是二十多年前,以一名家長的身分,當時我剛從美國回臺,在長庚大學任教,小兒就讀林口麗園國小,學校邀請曾教授主講親職教育講座,大禮堂裡擠滿了家長,我坐在禮堂後端,曾教授溫暖的聲音、懇切的話語,句句帶給我深深的感動與啟發,自此成為她的粉絲。之後閱讀她的著作,聆聽她的演講,並在各種專業訓練、專家會議以及教育推廣活動中,見證她對提升助人工作者的專業知能,強化家長的親職知能等工作的付出與貢獻,對她敏銳洞察、直指核心的能力,關懷、支持個案的態度十分感佩,此次有機會推薦她的新書,實是莫大的榮幸。

  猶記一九八二年赴美求學,對阿德勒學派有了初體驗,當時諮商與輔導所的博士生為了蒐集博士論文資料,邀請我接受訪談,初來乍到異鄉,我的英語表達能力有限,勉而為之,心中忐忑不安,哪知短短幾句提問,我情不自禁淚流滿面,內心極為震撼,卻也得到極大的撫慰與深刻的覺察,正如曾教授在本書中一再強調的――當生命故事被看到、被聽到、被理解時,生命的正向力量也得到滋養。

  曾教授師事史丹博士(Henry Stein),接受完整的古典阿德勒學派心理治療訓練,並取得相關證照。一直以來,她致力於實踐與推廣阿德勒學派在兒童青少年心理諮商、親職教育與家庭諮商的運用,並不辭辛勞地完成許多著作,嘉惠讀者。本書乃曾教授將多年的理論實踐與督導經驗梳理反思,集結精華而成,這是諮商輔導與心理治療領域的重要著作,也是對助人專業養成訓練、實務督導或臨床應用不可或缺的好書。

  推薦本書並不困難,因為值得推薦的理由太多了,茲舉三點:第一、作者以阿德勒學派個案概念化的清晰架構,開展對案主的認知、情緒、行為和人際等的全人了解,為個案概念化工作提供具體示範,有助於心理專業人員更能體認個案概念化的重要,並掌握其全貌;第二、作者以理論為基,實務為例,加上多年培育、督導心理專業人員的經驗,熟練地結合理論與實務,深入淺出,演示核心輔導策略的運用,尤其對於安置機構中的孩子,作者傾聽、理解他們求生存的故事,並提出轉化生命的輔導方向與策略,讀來不僅習得專業知能,也得到生命的感動;第三、作者提供十六個案例解析,這些案例雖然表象行為(症狀)類似,實則每個人生故事都有其獨特性。作者根據阿德勒學派個案概念化的原理,循著臨床推理邏輯,一步步開展對案主故事的探詢,再把所蒐集的蛛絲馬跡綜合分析,產生假設,進而提出輔導策略。透過這樣的架構與步驟,作者成功地還原了諮商與督導的動態發展歷程,為心理專業領域的學生、教師與督導提供了最佳的教材。

  曾教授有特殊的個人魅力,無論在其演講或著作中,都能感受她一貫地對生命的尊重與包容,對社會的關懷與熱忱,以及勇於承擔與行動的勇氣,讀其書如見其人,雖然是一本專業書籍,但處處傳達出她的生命風格。曾教授自述喜歡「看故事、聽故事、讀故事」,閱讀本書,我發現她也是一位說故事、解析故事的高手,透過本書更能體會阿德勒所言「故事即人生」的意涵,相信讀者亦將與我同感。

  我極力推薦心理專業人員研讀本書,並鼓勵大家一讀再讀,或許你會驚喜地發現在專業發展與個人成長的不同階段,閱讀本書會有不同的體會。我也推薦任何會與孩子接觸、互動、工作或關懷孩子的人閱讀本書,無論是家長、教師或志工,透過本書,希望我們都能學習到用孩子的眼睛去看、用孩子的耳朵去聽、用孩子的心去感受他們的生命故事。

  (本文作者為臺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臺灣心理治療學會監事)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6939181
  • 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15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

 

 

... 薛寶琴來賈府,可謂是《紅樓夢》後半部中為數不多的一件熱鬧事,同時薛寶琴、李琦、李玟、邢岫煙的到來更是為詩社注入了新鮮血液。而這四位女子之中,最受賈母喜愛的就是薛寶琴,一則寶琴容貌姣好,二則天真爛漫,口齒伶俐,正是賈母喜歡的類型,因此一進府立刻處於炙手可熱的狀態,甚至賈母逼著王夫人認了薛寶琴做乾女兒,並讓薛寶琴跟著自己一起住,史老太君對寶琴的喜歡由此可見一斑。 ... 但情節繼續往後推移,細心的讀者就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第五十八回,宮中老太妃薨了,賈母、王夫人等誥命需要每日入朝隨祭,在這種情況下,薛寶琴就不方便跟賈母一起住了,只能另外安排住處。按照正常邏輯,薛寶琴乃是薛姨媽一家的親戚,自然應該跟薛姨媽一起居住,不然住進大觀園內的蘅蕪苑,跟姐姐薛寶釵一起居住,可令人疑惑的一幕發生了——賈母居然讓寶琴搬去李紈處生活! ... 這個情節實在讓人難以理解,賈母既沒讓寶琴去薛姨媽處,也沒讓寶琴去薛寶釵的蘅蕪苑,而是送去寡婦李紈那裡,這究竟是賈母的無心之舉,還是有意為之呢?答案很明顯,賈母此舉是故意的,這一點書中有不少暗示,比如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紅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寶琴初進賈府,賈母就曾派人給薛寶釵傳過話,且看書中所記: 正說著,只見琥珀走來笑道:「老太太說了,叫寶姑娘別管緊了琴姑娘,她還小呢。讓她愛怎麼著怎麼著,要什麼東西只管要去,別多心。」寶釵忙起身答應了,又推寶琴笑道:「你也不知是哪裡來的福氣。你倒去罷!仔細我們委屈著你。我就不信,我哪些兒不如你。」——第四十九回 ... 從此處這個情節,我們可以看出,賈母不喜歡薛寶釵的性情,寶釵處事圓滑,堪稱八面玲瓏、藏愚守拙,太過恪守禮教,顯得有些死板,少了幾分可愛。所以賈母擔心寶琴跟寶釵在一起,被她這個姐姐給管得不自在,所以才專門派琥珀前來傳話。 但這個情節的信息量遠遠不止如此,寶釵進賈府在前,寶琴進賈府在後,可賈母對寶釵從未有過這般熱心腸,卻對新來的薛寶琴這般關心,說的難聽一點,這有點打寶釵的臉了。 ... 賈母的傳話無疑也對寶釵的心理造成了衝擊,即便心理素質極穩如「寶姐姐」,也被賈母的這番舉動「傷了心」,於是她才會說出這句「我就不信,我哪些兒不如你」,儘管寶釵是以開玩笑的口吻說出,但卻難掩她對寶琴的羨慕。 同時,有很多論者認為賈母此舉是在故意敲打薛寶釵,意在告訴薛家母女:別再繼續惦記所謂的「金玉良緣」了。這個說法顯然主觀臆測的成分過重,縱觀《紅樓夢》全書,只有「清虛觀打醮」,賈母是實實在在地敲打薛家母女,除此之外,再無其他實錘情節。但換個角度,賈母雖然主觀上沒有敲打薛姨媽、薛寶釵的意思,但客觀上卻造成了這樣的後果——寶釵確實有些吃醋了! ... 而站在這個思路,我們就不難理解賈母為何要安排薛寶琴跟李紈居住了,賈母是站在薛寶琴的角度考慮,她擔心將薛寶琴送到蘅蕪苑居住,寶釵必定會時時以「禮教規矩」教誨寶琴,彼時束縛了寶琴的天性,所以她選擇將寶琴送到李紈處小住幾日,畢竟李紈一直是大觀園姊妹們的「頭兒」,在稻香村居住也有正當理由——寶琴住在稻香村,可跟李紈學習針織女紅諸事(其他姊妹也一直是如此)。 而且事實上賈母也不放心李紈,其後宮中老太妃喪事已畢,賈母回家之後立刻就將薛寶琴從李紈處接了回來,由此可見,賈母是真喜歡薛寶琴,而對比之下,足可見賈母對寶釵並不感冒,金玉良緣在賈母處必然是通不過的。 本文引文均來自《紅樓夢》脂硯齋批評本80回本,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謝謝!

 

RFRTGE1515VRFEVE15EVEF

 

 

 

文章來源取自於:

 

 

壹讀 https://read01.com/OAEE5nA.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796216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台北紙盒機設備整改與改機符合CE認證高雄拉布機設備整改與改機符合CE認證嘉義木頭造粒整廠設備整改與改機符合CE認證高雄紙箱(盒)整廠設備設備整改與改機符合CE認證
呼吸防護設備台南CE認證測試單位 高雄提花機設備整改與改機符合CE認證N95口罩台北CE認證測試單位 新竹噴洗機、檯式設備整改與改機符合CE認證醫療呼吸器桃園CE認證測試單位 台中工業用釘整廠設備設備整改與改機符合CE認證呼吸防護設備高雄CE認證測試單位 員林雞眼機設備整改與改機符合CE認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saj4iona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